2023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6篇)(2023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6篇)(2022年),供大家参考。
篇一: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
一袭白衣鎏金鞍,当年你倚剑出长安,酒入豪肠,七分诗意三分恣意,响彻盛唐几十年。
——题记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着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即使是风雨如晦,他仍是那个豪情满怀、快意从容的李白。他的潇洒飘逸,他的卓尔不群,从未被遗忘。李白,是一位为家国考虑,却不识时务的政治家,是一位心怀报国之志的军人。关河日月、云水春秋,都已等在那里。等着他到来,为之添上韵脚,吟出平仄。
一代诗仙,横空出世
据中唐文人范传正文献: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在其出生之时他的母亲梦到了太白金星故取字太白。李白是当朝皇帝唐玄宗的族叔,李白的父亲是任城尉。由于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以证其与李唐宗室贵族的关系所以没有被列入宗正寺。贺知章在见识过李白的才华后,更是称他为“谪仙人”,让李白为之自豪。李白五岁开始学习,在学习生涯中展现出令人惊异的天赋,受到乡邻褒奖。李白喜爱道教,与道士有着不浅的交往;李白还喜欢武术,尤其是剑术,曾梦想当一名剑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十八岁后准备前往京师学习、游玩,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才华横溢,赋也写得极优美,却未引起玄宗的注意。于是李白通过公主,得到了一个机会。唐玄宗非常赏识李白,封他翰林侍奉。他的职位让某些小人嫉妒,背地里给唐玄宗和杨贵妃说李白的坏话,日子久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自然就疏远了李白。心情郁闷的李白只好离开长安城,纵情山水。他花两年的时间游遍了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散尽三十多万钱。762年受西方突厥文化的影响入赘许家,结亲于安州,有伯禽和平阳一儿一女。李白四十岁时许氏去世,后迎娶宗氏,二人皆信仰道教。
报国蒙冤,重病逝世
安史之乱很快爆发了。李白先是与长安难民一同逃走,之后隐居庐山。此时,为挽救大唐王朝的尊严,永王准备集合军队进攻安史叛军,他派使者请李白出山,李白欣然答应,想以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希望拯救国家。却因缺少政治天赋和头脑站错了队,永王李璘发动叛乱。于是李白被捕,后来被宋若思救出。
他人评价李白有仙风道骨之气,胸怀大志,声誉极高。其为人极度自信,如李白所写的自荐信文笔一绝,在结尾又对自己大加赞赏颇显狂妄。结交了杜甫和高适二位好友,三人相谈甚欢。他在安陵正式成为一名道士,试图寻找除政治以外新的支点。李白一生醉心于饮酒,自幼亦崇侠义之士,追求人格平等、思想多元化,一辈子活在理想里。
成熟,固然意味着圆融练达,但也意味着与天真和纯粹的渐行渐远。我们该庆幸,经过纷扰红尘,李白始终保持着狂放与天真。所以,他的诗才能那般飘逸跳脱。也正因为如此,曲意逢迎的官场,注定不适合他。“于他,就好像世界也在平仄对仗中,满是诗赋韵味。”在李白这短短六十载人生中,他览尽了多少个星星点点的清风朗月,独赏了多少个洋洋洒洒的樱花烂漫,沐浴了多少个细细碎碎的春光明媚,历经了多少个飘飘散散的落雪纷飞。斯须之间,落花流水,便是这人生。“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开元盛世令人神往。”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十年的扬州梦,二十四桥的明月,都在诗行里摇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对于政治的无限理想与崇尚因他的性格没有被一次次的打击而磨灭,但正是他对政治这样的认识和感知,让他在一生的仕途上无有功名。
他是唯一的李白,无需谁为其加冕。诗酒在手,傲然在心,已经足够。他就在那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所有的低吟浅唱,将那段时光勾勒的如诗如画。他如流星,在人世间划过,留给后人一个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背影。“许多名字,许多诗行,许多画面,组成了一场从未醒转的梦。梦里,扁舟渡沧海;梦外,冷月照长安。”
篇二: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
李白是一个热爱交友且豪爽阔达的人,他的朋友有很多,当然与他一直交往的,到头来还真没有几个,其中有一位朋友真的是让李白“又爱又恨”,他就是唐朝时候边塞诗歌的领军人物——高适。
李白一开始与高适结识是因为李白政治失意,于是李白来到了汴州,与在这里料理家务事的杜甫相遇,刚巧高适也经过这里,于是他们三人开始了一次愉快的漫游之旅。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三人举杯痛饮。当时正值万家灯火,舟车如梭,三位文坛巨子坐在一起,他们会聊些什么呢?谈酒谈友谈仕途?还是聊天聊地聊自由?不管他们在聊些什么,总之,盛唐的时代的一切都会出现在他们的话题之中。这对于这三位好朋友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一段亲密无间、豪情奔放的岁月,不论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还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都为我们展现了那段岁月的美好与独一无二,以及在他们三人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到了三人分道扬镳的时候了,三人各带着满心的豪情壮志,走向三条截然不同的路,李白投入永王的幕僚下,而高适却有着比李白好很多的政治眼光,他借哥舒翰打了败仗,投入肃宗和玄宗的幕僚下,从此他的仕途一路飞黄腾达,甩开李白杜甫不知几条街,而且他还被封了侯,前途一片明亮。而李白呢,刚在永王这里待了没有几天,永王的军队让人没勇一兵一卒全部收复,李白也被抓进大牢,他写了很多信向高适求救,但高适从来没有理会过李白,这让李白十分的生气,从此两人之间彻底决裂。
但从我们现在来说的话,高适不救李白反而是正确的选择,他刚刚身居高位,正是最关键的时候,而李白又是一位谋反人员,如果此时高适他帮助了李白,他不仅会丢掉他的官位,还会让李白受到更深的打击。而且高适的身上还背着复兴家族的使命,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家族,名誉,这三种物质的打击下,只能放弃了与李白的友谊,所以这两人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李白是一个豪爽旷达,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而高适却不是,他是一个冷静,沉稳,以大局为重的一个人,所以性格如此不登对的两人,也有一段难忘的友谊,也是挺难能可贵的。
篇三: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
李白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写的飘逸潇洒。但是他为官为政却屡试不顺。
首次来到长安,李白胸怀大志,他的政治报复就是当宰相,做皇帝的老师。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以李白的性情,自是不愿意从基层的小官做起。她的方式就是给高官写自荐信。最终他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由道而入仕。他被授予翰林之职。从书中我们了解到,李白的官职是翰林待诏。翰林待诏以技艺服务于宫廷,起到文章应和、陪同娱乐,以及提供特殊技艺等等的作用。722年左右,玄宗皇帝开始逐步将翰林待诏中的文学之士分离出来。738年,翰林待诏彻底成为了一种“伎术官”,总体地位低下。所以,李白虽然进入了宫廷,但是他现在所干的事与他的梦想没有任何关联,皇帝递给他的不是谋划江山,起草诏书的天子之笔,而是一支粉饰太平,润色王业的词臣之笔。李白的梦想很美好,但是事与愿违,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陪皇帝“游戏诗文”的人罢了。最终,他的翰林生涯以失败告终。
经历第一次失败以后,李白想到道教中寻找安慰。他成为正式的道士,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寻找机会。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出长安后,李白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此时的他乐观积极,写诗将永王和自己比做历史名人,表现对于战争有着必胜的决心,也看出他其实非常渴望建功立业。
然而,李白第二次的政治机遇,似乎也不那么顺风顺水。复杂的政治局势像一个漩涡,将他紧紧地卷了进来。永王李璘争权失败被杀。李白入狱,出狱后,他加入宋若思幕府,再一次表现出自己在政治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唐朝收复长安洛阳后,开始政治清算。李白被流放夜郎。不久便受到大赦的消息。李白欣喜若狂,认为这是自己第三次政治机会。可他的生活却没有着落,最终病死。
除社会本身危机暗藏,腐败丛生等客观因素外,李白自身也有许多主观因素促成个人生道路的坎坷。首先是他过分自信,目中无人。他对自己才华的过度自信导致了他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高傲,也就生成了诗人在实现从政愿望过程中产生异于寻常的自信。其次是他好高骛远,言过其实。第三,他狂放不羁,蔑视礼法王侯。
李白一生没有当过能掌实权的官。纵然他在政治上缺乏天赋,但他追求的过程汇聚成一首首诗,被后人吟唱。纵然他狂放不羁,一身傲气,但也就是这样的李白,为我们展示了个人魅力,被千古传唱。
篇四: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
年少月光,酒入豪肠,三分醉意,执剑行天涯,文章谱长安。放荡不羁,笑看红尘、一壶浊酒,一首诗画,化解所有愁绪,这就是李白。
——题记
受到结识的好友和当代快意恩仇,热烈奔放的盛唐时代影响,李白身上的第一种气质显现了出来——游侠气。他的诗中饱含着盛唐时期少年轻狂的义气,也艳羡于侠客随性的气概,行走江湖之间的飒爽。“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李白一生最大的追求便是仗剑行侠,他自幼便喜好剑术,崇尚那些武艺高强、纵横天下的侠客义士。“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非常向往古代的侠士,仰慕他们的风采,他注重践诺、注重义气、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注重社会正义感。他一直渴望着成为一名英勇潇洒正义之士。“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李白的诗中带着些不入官场,不沾染世俗的清秀、豪迈与神秘。“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以酒入肠,啸成剑气,于混乱之中披荆斩棘,于黑暗之中映苍苍明月破空而出,李白以豪放浪漫的游侠气质,震惊了整个盛唐。
仙气也是大家评论李白最常用的词。提起李白,人们总会想到的就是他“诗仙”的名号。贺知章对他“谪仙人”的评价,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对他的赞许,便是这样高尚荣誉的由来。李白也确实挺像一个仙人的,他的诗,他的酒,他洒脱的气质,里里外外,由手指尖到发丝。再加上他天性喜爱山水,又在仕途不顺时接触了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平心静气修养身心的思想,他身上的仙气便愈发从诗歌中显现了出来。就比如说这首: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是对杨玉环的称赞,虽是阿谀奉承之词,但却写得超凡脱俗,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仙。李白的诗中总有一股干净的一尘不染、未入世俗的气息,这在他对景物和人物的刻画上,思绪磅礴的诗词里都得以体现。用国之牡丹、巫山女神与杨贵妃做比较,仿佛肤如凝脂面如白玉的美人,娇媚柔美的一幅画卷展现在眼前,也不得不感叹唐玄宗舍弃家国对杨贵妃的钟爱了。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孩子气在李白诗歌中是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由,返朴归真,生命本能。李白像孩子一样思想单纯,好幻想,喜怒哀乐不埋藏在心底。遇到开心的,就喝杯酒庆祝一下,遇到郁闷的,那就写首诗直抒胸臆。他说话像孩子一样喜欢用形象的比喻、夸张的语句。“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李白的孩子气极富个性,只有李白才能面对敬亭山而产生我看山,山看我的两相无厌;只有李白才能面对明镜而顿生岁月沧桑、时不我待的身世感慨;只有李白才能面对洞庭而勃发平铺湘水的豪迈气概,也只有李白才能面对自然而追求本真飒爽、摆脱世俗的人生享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几句都是儿童式的梦幻和想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几句都是儿童式的比喻和夸张。李白醉酒之后的一些行径,例如新旧《唐书》皆有记载的让高力士给他脱靴,也是孩子气的一种流露。李白的诗歌也如生活、生命一样充满孩子气,纯真、自然。我们要感谢这种孩子气,为李白的传奇的一生中增添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李白身上也有着文人墨客的书生气。李白的身世来历众说纷纭,但是他从小钟情于华夏文化是没有疑问的。李白所热爱的是汉文化的大流正统,他本人曾自称“五岁送大甲,十岁观百家”,他的族叔李阳冰说李白“不读非圣贤之书”。圣贤书读多了,自然要羡慕圣贤的为人和业绩,他的人生梦想之一就是效仿孔子“我志在刑述,墨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渴望积极入士,希望有所作为。但李白读的圣贤书包括诸子百家不限儒家一门。所以他的思想也跟一般儒生有所不同,他也有着明显的纵横家思想倾向。
篇五: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
酒能让李白沉入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酒和李白极其豪放的性格是相辅相成的。李白的饮酒诗,不论是述志抒怀,揭露现实,寄托人生快慰与寂寞,还是展示豪放,寄语浓浓友情,字里行间,处处贯穿浪漫主义的思想。他的诗以惊人的才华,和其“大济天下苍生”的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悲愤相互交融,真所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他不论是独自饮酒还是和朋友们共饮,都给人以极其梦幻的飘飘欲仙之感。
酒象征着他年少的恣意和轻狂。仗剑去国,一身豪气直冲云天。侠客行中“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是他年少时的豪情万丈“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是他对挚友含情脉脉,不忍离别,强行饮酒的情深难舍,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音调激越高昂,如歌如诉。
进入长安,他梦想着一步登天。“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借荆轲之事以述其志,巧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一腔热血。但那一腔热血,却在腐败的政治面前,狠狠地化为无数碎片。所以有了月下独酌中的自我解嘲,偶然清醒带来的无尽孤独。怀才不遇和无人理解的孤寂寞,使他虽然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狂荡不羁,但他的孤傲,才使得心境更加凄凉,流露出苦中作乐的无奈。
他绝不对命运服输,即使他已被赐金放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借酒浇愁,将心中的怀才不遇,苦闷借酒抒发出来,反映了他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
这就是酒仙李白,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也能从中获得讽刺朝政的灵感:“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借吴宫荒淫讽唐玄宗后期荒淫废政,沉湎声色;“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咏史讽世,揭露与鞭挞了腐朽黑暗的现实。
李白对天发问,“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他对地豪言,“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中有真意,酒中有人生,酒中有乾坤。或许李白不知道自己为何那么爱酒,可能只是为享受酒入豪肠带来的豪迈,可能是为用迷醉的虚幻来满足自己的理想,可能是为在半醉半醒中,那夹杂着忧郁和豁达的情感才能表达。儒家的用世济时与道家的神游求仙,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高远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只能借酒消除。一壶酒斟开李白的人生,抖落出长安回望绣成堆的盛唐,酒成就了李白,李白成就了半个盛唐。
篇六: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
侠客一生、行走江湖,看遍千山万水、走过万家灯火;寻醇香美酒、留豪逸笔墨,寄情大江大河、泼墨盛世画卷,李白一生鲜衣怒马不曾停下,虽足迹遍布山河南北、诗文藏于天下人心,却始终离不开自己信仰的原点。
表层的“宗教信仰”,是李白信奉道教、崇拜游仙。
李白“诗仙”“酒仙”“谪仙”等名号一直为人所熟知,其中少不了一“仙”字,从古至今惟李白一人有此殊荣。李白对于仙人和道法的兴趣从始至终未有衰减,他的诗作中有一类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游仙诗”,且常充满道教意味,这一类诗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比重。杜甫称李白“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他被人仙化在盛唐时期就已开始。
三个仙号中对李白影响最大的,当属“谪仙”。谪仙,顾名思义就是天上因罪被贬下人间的仙人。这个称号,既契合了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也符合他慕道求仙的追求,故而对于"谪仙人"的名号,李白深以为然。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自我解脱的能力,孕育了他的诗歌奇异飘逸的风格。在之后的作品中,李白便常常自诩为"谪仙"。且在诗中,李白不是把自己放在与凡人同等的境界上,而是游览圣境犹如重回故地,与各路神仙见面如同老友相逢,原本虚无缥缈的幻境、仙风道骨的神仙在太白笔下如同站在面前、充满亲切。
李白也喜欢剑术,他崇尚那些武艺高强,纵横天下的侠客义士。“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种侠客的行侠仗义,重然诺,讲信义的精神同样为李白所推崇。
李白还渴望做一名纵横家。李白想效仿前人,来往诸侯之间,纵论天下利害,说服帝王,让自己置身显达、功成名就。有股纵横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
然而作为一名传统时代的读书生,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必不可少。他幻想着“平交诸侯,一匡天下”,他把盛唐诗人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青年时期的李白,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目标,因而四处寻找机遇,却四处碰壁。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但他愈挫愈勇,建功立业的志向始终不渝。他对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十分尊敬的,但有时又对孔子表现出大不敬:“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正是他思想多元化的体现。
李白借白鹿、挟青龙,与赤松仙人同游奇峰;李白寄书信、传相思,予美丽仙姑卷帏望月;李白乘白鹤、越沧海,迎一众神仙好友归来;李白披云裳、归天庭,围众神各仙享受艳羡。“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自我解脱的能力。这就孕育了他的诗歌奇异的特点和飘逸的风格,也表现了他认为人生如梦,须及时行乐的诗风以及融入自然,渴望自由的特点,
李白充满着强烈的自我仙化意识,他不会在神仙面前俯首帖耳、自降身段;相反,他和神仙的交游体现着平等、亲切,关系完全自然、和谐而融洽了。李白身上所体现出的思想与信仰多种多样:信道还是热衷于侠义之情,以鬼谷子的纵横风范为方向与目标,再是专注于国计民生、功名利禄的儒家思想。这些杂乱的特点在李白的身上却显现出了和谐之感,就好像李白他本身就应该拥有且可以把这些特质完美地融合自他自己身上。
热门文章:
- 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4篇2023-11-16
- 桃花源记读书读后感集锦6篇2023-11-11
- 滴水穿石启示读后感400字汇编13篇(完整)2023-07-28
- 大禹治水故事读后感10篇2023-07-28
- 2023年度小王子四年级读后感热门11篇(精选文档)2023-07-28
- 2023年狼王梦读后感范本250字(完整文档)2023-07-27
- 2023年度一盏一盏灯优秀读后感必备7篇(全文)2023-07-27
- 2023年麦克白读后感14篇(全文完整)2023-07-27
- 面包房里猫读后感热门7篇2023-07-27
- 我动物朋友读后感【精选推荐】2023-07-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