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7篇(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7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测验工具
希沃白板5
基本功能及特点
希沃白板5创建互动课堂,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用游戏化的小组竞争将学生带入教学情景,在游戏情境中进行课堂检测,提升学生对知识检测内容以及形式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高效的互动性。
课堂活动中的分组竞争是非常好的测验活动。分组竞争课堂活动是一种限时竞争,两组PK,多人互动的课堂测验小游戏。适用于让学生快速辨别正确概念或选项的教学场景。活跃课堂氛围。寓教于乐。限时竞争检测形式,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荣誉感,迅速判断学生掌握知识准确度而且还能反复巩固纠错,直到学生全部掌握知识点。
测验与练习实践方案
一、应用情境
在《传统节日中的“家”》一课,小学生经常会把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混淆,这是一个学习难点。在师生共同总结传统节日以及相关习俗之后,需要巩固、反馈、检测学生对传统节日与非传统节日的区分以及相关习俗的了解程度。因此,运用分组竞争检测形式,把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放在一起,通过游戏比赛进行巩固检测。
二、使用策略
希沃白板5中的课堂活动分组竞争是非常适合小学生课堂检测,是趣味性、竞争性以及检测性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我把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分成两组,学生也分为两组,用希沃分组竞争进行点击比赛,每一次竞赛都有检测结果以及正误的呈现,让孩子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及时改正。
三、实施过程
1、教师制作分组竞争的课件分别输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圣诞节、元旦、五一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让学生辨别哪些是传统节日。
2、教师进行赛前分组,并且说明比赛要求让学生明确是限时比赛,比赛结束即出结果。
3、学生分组比赛,通过软件查看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区分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提高下次检测的正确率。
4、在这种有趣的竞争的机制活动下,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意外情况:
①课堂纪律容易出现混乱,没有参加比赛的孩子会着急到希沃白板前面帮助参加比赛的孩子。
预设解决方案:教师需要赛前讲清楚规则可以分层要求,比如:前几组比赛时,其他同同学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帮助比赛的同学完成检测。这样既能满足其他同学参与的积极性还能降低检测难度以巩固反馈为检测目的。当孩子们逐渐掌握牢固后,教师提出比赛的纪律要求,其他同学只能安静观看,不能帮忙,让参与比赛的同学真正进行检测。
②比赛失败检测分数低的同学容易有挫败感,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点。
预设解决方案:希沃分组竞赛测试结果没有明确学生具体错哪个知识点哪个节日选错了,教师可以分配给其他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作为第二评委,认真观看比赛过程,把同学选错的节日记下来,比赛结束后提出指正,让参与比赛的同学错有所得,真正达到检测有结果有反馈有提高。
篇二: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能力维度
学法指导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主题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
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测量气温》一课的总结提升环节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总结本课的重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晚低,午后高。
2、科学探究目标:总结归纳“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的方法,揭示绘制要点及口诀,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绘制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对出现错误的作业给予针对性的纠正,引发全体学生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展示正确的作业样例,示范引导。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充分利用师评、生评、自评等评价方式,总结提升,提高学生的课业质量,鼓励学生坚持记录气温,像科学家那样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总结本课的重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晚低,午后高。总结归纳“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的方法,揭示绘制要点及口诀,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绘制方法。
学习难点
对出现错误的作业给予针对性的纠正,引发全体学生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展示正确的作业样例,示范引导。
所选技术
电子白板、PPT课件、实物投影展示台
技术使用目的
简单易行,高效实用,利用课件出示总结本课重点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直观出示有代表性的作业,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展示优秀作品,示范引领,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
总结过程
一、教师总结本课重点
1、课件展示一天的气温,带领学生复习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早晚低,午后高。
2、总结本课重点“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的方法。
关注绘制的基本要点:
(1)找气温点上点
(2)对应条画横线
(3)涂颜色即完成
二、展示作业,评价提升
1、出示一个出现错误的作业,请学生评价一下。纠正错误,引起重视。
2、出示一个正确的范例,带领学生进一步发现怎样绘制能更加正确整洁规范。
二、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气温,发现了一天气温的变化规律,还学习了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希望大家坚持测量气温,做小小科学家。
篇三: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课题名称
不同材料的餐具
选题意图
不同材料的餐具有不同的特点,本课指导学生充分用眼、手、鼻、耳的感官,发现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点,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餐具,推荐分餐的生活方式。
教学对象
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积极观察不同材料的餐具,学习使用科学词汇描述材料的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充分用眼、手、鼻、耳的感官,发现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点,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并学会与别人交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人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材料制造物品。
教学用途
课中教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规范操作,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并学会与别人交流分享。学习选择优秀的餐具,养成分餐的生活习惯。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制作方式
录屏
预计时长
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至少包含导课,主体内容和小结三部分)
一、聚焦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的李木子老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节科学课。现在请你调整好坐姿,眼睛和屏幕保持合适的距离,让我们开始科学课的探索之旅吧。
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猜猜里面是什么?“有的颜色白如雪,有的身子硬如铁,常常一日洗三遍,到了夜晚柜中歇。”打一种厨房里的日常用品。
对了,是“碗”
碗是我们常见的餐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同材料的餐具”。
首先,请你准备这些学习用具,音乐停止就要回来哟。
准备学习用具:
学生活动手册或科学实验记录本,笔,一个大盒子,放大镜(可选)。
金属碗,金属勺;木碗,木勺;
塑料碗,塑料勺;陶瓷碗,陶瓷勺。
欢迎大家回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一读今天的学习目标。教师出镜:
学习目标一:我能积极观察不同材料的餐具,学习使用科学词汇描述材料的特点。
学习目标二:我能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并学会与别人交流分享。
学习目标三:我能知道人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材料制造物品。
同学们,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如何知道呢?
我们可以用眼睛、手、鼻子、耳朵来帮助我们观察。
1、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材料的颜色,是否有花纹,是否能够反光。
2、我们可以用手摸一摸,感觉材料是光滑还是粗糙。
我们也可以用手抠一抠,甚至折一折来探索材料是否坚硬。
我们还可以用手掂一掂,两两对比,感受材料的质量是比较轻还是比较重。
3、我们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材料的气味。
4、最后,我们用耳朵听一听。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勺子轻敲桌面,两两对比。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同种材料的勺子敲同种材料的碗。听一听发出的声音是是清脆(高)还是低沉(低)。
二、探索
探索一:现在请你开始实验吧,记得要把观察到的材料的特点,及时用科学词汇记录下来,完成任务学习单。
探索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四种材料的特点,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一个人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
另一个人回答“是”或者“不是”,
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
三、研讨
1、四种材料各有什么特点?
2、四种材料做的勺子和碗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学生汇报
四、拓展
不同材料的餐具各有长处。最近有个“舌尖上的新风尚”——分餐,大家听说了吗?
我们外出就餐一定要使用公勺公筷,家庭就餐也建议每位家庭成员都配备个人专用餐具。
今天,李老师就带大家到超市去看看,学习如何挑选餐具。
超市里,陶瓷餐具数量居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17世纪起,大批瓷器销往欧洲。当时欧洲的报刊上说:“瓷器精美而昂贵,只有达官显贵才买得起。”18世纪初,中国瓷器普及到欧洲一般家庭,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中国热”。在当时欧洲人的概念中,瓷器china就是中国。
我们选择陶瓷餐具,应尽量挑选釉中彩釉下彩器皿,挑选餐具内壁装饰图案较少,图案颜色光亮的产品。
挑选塑料餐具,要选择闻起来没有气味,装饰图案少的,挑选带有PP5标志的塑料餐具。
挑选不锈钢餐具,要选择掂起来较重,光洁度高的餐具,建议挑选标有304标识的不锈钢餐具。
挑选木质餐具,选择坚硬光滑无裂痕的。尽量不选刷过漆的,不买颜色特别白或者特别艳的。家庭常用的木质筷子,建议半年更换一次。
除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四种餐具,生活中还可以看到纸质餐具,玻璃餐具,银质餐具等。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吗?
设计意图
(从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单、案例选取、内容编排呈现、互动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给予学生准备学习用具的指导,为孩子们做的准备物品提供范例。
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习指明方向。
指导学生有序进行实验,对实验方法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试验任务。
对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给予必要的关注。
提醒学生完成学习记录单,强调科学词汇的有效运用。
利用表格梳理各种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点,直观清晰准确。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以致用,指导学生挑选好的餐具,养成更好地健康分餐习惯。
篇四: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能力维度
学法指导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班级、实验室、家校网络环境
活动主题
利用土壤测试仪科学种植早豆角
活动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活动内容
科学合理化种植早豆角
活动目标
一、通过种植活动。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劳动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通过参与种植活动,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相关植物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第三,通过种植活动综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耐心、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第四,通过种植活动形成班级特色学习档案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区域性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学习热情。
问题情境
学生不曾有种植早豆角的经验,无适合场地栽培,只能使用盆栽种植,学生将通过高科技手段检测土壤问题,改善种植方式,从而提高早豆角质量和产量。
教师的支持
班级和项目小组同时开启早豆角种植,提供检测仪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种植资料、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
资源名称
百度
清单及描述
早豆角种植技巧
形式(类型)
查阅资料
资源名称
动图app
清单及描述
利用过程性记录照片形成早豆角一生生长变化动图
形式(类型)
收集整理
技术工具
土壤测试仪、可上网的电脑、微信公众号等展示平台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1、学生定期对植物生长变化中各因素做测试,其中包括天气状况、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土壤ph值、光照度。并对植物生长变化进行图文并茂的记录。
2、学生随时跟踪各种数据,准确了解土壤信息,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料等方式了解早豆角种植特点,让种植活动更加科学化!
3、对于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小组商讨给予合理的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并随时观察记录其变化。
如借助科技手段对土壤ph值进行检测,早豆角的种植适宜范围在6。2——7。0之间,而种植的土壤就需要在这个区间内,如达不到标准,同学们就会尝试换土或者加肥料等方式;如出现光照问题,植物生长速度就会减缓,同学们会根据测量结果精准找到问题所在,将及时更换放置位置确保阳光充足;而随时的关注土壤湿度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起到了较好的约束力,不是每天都需要浇水,而是要有量的标准,孩子们从中学习了更加合理化的保障植物了健康生长!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种植经验。
4、添加自己的种植小妙招,设计合理的工具辅助种植活动!
学生设置合理的对比实验来比较音乐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学习像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从而增加种植活动的乐趣!
学习成果
1、指导学生利用高科技完成种植早豆角活动,感受到收获后的喜悦
2、观察早豆角生长,形成特色观察记录。养成长期观察的科学素养。
3、收集早豆角的栽种方法等相关资料并制成图文并茂的文字信息。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绘制早豆角的一生,更好的认识了绿色开花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5、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能够粗浅的掌握种植技术,并体会劳动的艰辛。
6、汇总种植过程中相关材料,形成班级特色学生学习档案袋,在校区域性网络“小喇叭”做各班交流展示,通过学校、班级微信公众号推送优秀记录成果。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兴趣!
篇五: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境
线上教学、线下教学
教学主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但对于物体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让学生亲自实践来揭示声音的本质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资源
手机慢动作拍摄效果微课、手机慢动作拍摄技术微课、多媒体课件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所确定的目标
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揭示并亲自实践验证,同时借助手机慢动作拍摄技术来观察实验中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基本问题?
1、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可操作性强,以学生为中心,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技术(手机慢动作拍摄)支持探究型活动的开展,并能通过微信、QQ等班级群对学生活动探索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及时反馈干预。
3、教师对技术应用环境和学生能力做了周全考虑,并制定恰当应对方案。
(1)技术应用环境:IOS系统、安卓等常见系统手机慢动作拍摄方式。
(2)学生能力:呈现常规物体发声慢动作视频和呈现丰富物体发声慢动作视频。
通过这一课程,预期学生能研究
1、通过多个物体发声的实验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手机拍摄慢动作视频,展示声音产生过程中物体运动的细节表现。
作为单元学习的结果,学生会了解到哪些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将知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将能够
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验证性解释,并借助动手实验与手机慢动作拍摄进行实践验证。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
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表现性任务
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规范完成实验,并能借助教师微课视频与自己所拍视频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
根据阶段1的预期结果,还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其他证据
学生能够进行小组内与班级内的线上互动交流,通过资源共享,观察与比较,寻找、尝试、发现更多物体发声的原因。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1、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规范完成实验,解释原因。
2、学生能学习教师微课,拍摄自己实验时的慢动作视频并展示。
3、学生能根据教师微课,进行声音细节画面的创意性慢动作拍摄并展示。(如除固体以外的水、空气……)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
教与学的体验顺序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有助于学生参与、发展和展示预期理解?
教师通过对A。自主实验探究B。如何借助技术工具等活动的设计,期待学生能将技术工具应用于科学探索活动中,在动手实验时发现,在操作技术中理解,大大降低了观察与描述的客观难度,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不断深入,不同程度地提升自我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篇六: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能力维度
学法指导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主题
《辽阔的国土》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情国土的情感;
帮助学生了解祖国,具有关注祖国国土的意识;
让学生初步学会看中国地图、行政区划地图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教学内容
本科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知识,台湾岛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导入目的
1、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对祖国国土辽阔的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让学生通过与自己平时的旅游经历密切相关的图片,感爱到祖国地域辽阔,认同学习目标并乐于探究。
3、通过学生已知的对祖国的了解,建立学习信心,进而乐于深入了解这一领域里自己未知的内容国。
4、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奠定良好的课堂学习基调。
媒体资源
PPT课件
技术工具
多媒体教室
导入描述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课堂讲课内容,并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1、当前课堂导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年龄段的学生,对祖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需要教师引导其梳理、分析,提升和完善这份认知,通过开展一系列恰当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从而了解祖国、认识祖国,热爱祖国。
当前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比如课件中出示的图片内容应选择大多数学生熟知的,让学生有亲近感、熟悉感,在观看这组多媒体课件时让学生及时反馈这是哪里,播放结束时师生沟通的问题也要多元化一些,从风景名称、方位、地形等多种角度引导,总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稍显不足。
2、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的必要性
在导入过程中,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现祖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地貌不一,呈现学生较为熟悉的图片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通过背景音乐《大中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歌词中提到到祖国的长江、黄河、长城等既是中国的象征,也是祖国地形多样,地域辽阔的体现。
通过音乐、图片,还有学生看到知道的地方就大声的说出它的名字等方式引发学生有意注意。
篇七:教师信息技术2.0优秀案例
能力维度
学法指导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环境
活动主题
三年级(下)科学《运动和位置》一课技术支持下的展示交流设计
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对象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信息2。0有关的交互游戏活动充满兴趣,通过交互游戏让学生对位置和方向以及坐标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技术工具
美丽科学教学平台
使用目的
运用交互实验游戏让学生对位置和方向以及坐标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效落实重难点。
展示交流
活动过程
时间方案
一、尝试发现
聚焦(预设2分钟)
出示火车运动动图,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探究形成
探索(预设20分钟)△研讨(预设15分钟)
1、探索活动一: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
(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
(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学生交流讨论
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
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
2、探究活动二:
活动1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
(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
(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播放实验要求微课)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尝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活动2站中心同学静止不动时,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3、探究活动三
交互游戏
虚拟实验交互游戏截图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板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三、联想应用
[六]学以致用△拓展(预设3分钟)
古诗词中的运动(播放微课视频)
意外情况
预案
活动三运用了交互游戏的方式,利用美丽科学教学平台提供的虚拟实验资源基础版是对活动二小组实验的考察,进阶版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难度运用的考察。利用这样的信息技术2。0教育手段让学生的课堂活动充满趣味性,在交互游戏中了解学生的重难点掌握情况。从而展现让学习真实发生。使实验教学更富活力,大放异彩。
热门文章:
- 感恩教育知识讲座学习心得体会3篇2023-12-04
- 感恩演讲稿三分钟四篇4篇2023-12-04
- 标准顶岗实习周记范文合集五篇6篇2023-12-04
- 可借鉴青春无悔演讲稿范文多篇3篇2023-12-04
- 销售员个人年终述职报告汇编3篇2023-12-04
- 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方案范本合集5篇2023-12-04
- 中小学全国交通安全日演讲稿经典3篇2023-12-04
- 2023护士自我鉴定范文六篇6篇2023-12-04
- 毕业自我鉴定100字左右十篇3篇2023-12-04
- 进修自我鉴定范文八篇8篇2023-12-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