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5篇
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5篇
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篇1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20**年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提升“2+4”产业链为抓手,以市企融合一体为基础,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全面优化县域经济布局,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建机制,工作合力不断凝聚。高规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印发实施《**市强县域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5年)》和《**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20**—2035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县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同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全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二)兴产业,发展动力加速集聚。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确定并大力培育提升“2+4”产业链,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为方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产业,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消费服务升级,建设经济强区、服务名区,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称号,综合排名第5位;**县突出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致力县域经济特色化,大力发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增效提质,努力建设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列入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55位。
(三)抓项目,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标准谋划包装项目、高速度推进项目建设、高水平服务项目落地,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研究制定重大建设、重点投资、重大前期、“2+4”产业链、招商引资等5个项目清单,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专员台账,确定服务专员、联络员,实行市级领导包抓,对项目全过程跟踪、督导、协调和服务,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省、市列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355个重点投资项目开复工率98.3%。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补链、增链、强链招商行动,召开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暨项目签约大会,签约产业链延链补链重点项目44项,签约金额456.8亿元;组成招商分队赴上海、河南、山东、北京等地精准招商,邀请宁德时代、龙蟒佰利联、晶科能源、安徽汉星、新洋丰等100多家企业来*考察,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新能源电子铜箔、锂离子储能电池、六氟磷酸锂、新型作物专用肥等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四)强“龙头”,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围绕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出实招、用实劲,推动园区转向“高”、转向“特”、转向“融”、转向“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总投资7亿元的**经开区园区道路、供气供暖等基础配套项目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投入使用,二期、三期有序进行,“七通一平”目标初步实现,“标准地”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累计出让“标准地”15宗**亩,实现“拿地即开工”,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工业园大力实施提质扩容行动,加快完善拓展区基础条件,不断壮大化工循环产业规模,氨碱源合成氨联碱装置搬迁升级改造、联凯**万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蜂桐生物王浆酸产业化、绿澳化工**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加快实施;**工业园着力实施提档进位行动,引进**莫高、**元生农牧、**丝路之光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农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莫高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泰源**吨设施农业新型材料、**丝路之光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促融合,发展底蕴不断厚植。坚持把城乡融合一体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坚持外增“颜值”、内练“气质”,持续夯基础、补短板,高质量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高标准优化城市治理,高水平推动改善民生,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首家城乡学校共同体揭牌成立,城乡公交一体化上线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启动实施,3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加快建设,城市更新补短板PPP项目、城市供水改扩建、市政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县聚焦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持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教育“五好工程”“健康**”建设,**县安全供水提升改造工程、职专理实虚一体化实训楼、农村互助老人幸福园等项目有序推进,**个示范村和**个沿路沿线村庄提升改造项目全部开工,村庄环境初步实现“两净一亮”(路净、院净、观瞻敞亮)目标,**县***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六)优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服务和政务服务“好差评”,精准灵活扁平化管理,容缺办理开工手续,行政许可事项精简10%以上,“好差评”线上线下好评率达99%以上,“数字政府”正式上线运行,“统一上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全面推行,“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环保和安全)”成为各级干部服务企业的共识和自觉,全社会重商、亲商、安商的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评价全省排名第三。优化“政银企担”协调对接机制,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前三季度分别以“突出效益,为全市经济做贡献”、“突出协同,促进产业链发展”和“突出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召开政企沟通交流座谈会暨“政银企担”融资对接会,表彰奖励优秀企业家**名、银行业金融机构**家,签约金额**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依然不高。县区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数量不足、规模不大,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不够,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对绿色转型发展支撑不够。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县区服务业中传统商贸业占比高,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聚集效应不强,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规模有限,与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有明显差距。三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优质牧草、生鲜乳精深加工拓展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促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农民在产业链获得的收益还不明显。四是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有短板,用电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园区间产业布局同质化竞争明显,产业链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园区竞争优势不够突出。
(二)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近年来,受减税降费政策、疫情防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区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源培植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20**年,**区和**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亿元和**亿元,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市、县(区)级财政只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用于安排项目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一些急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二是人才流失比例大。受环境、待遇等因素影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金率低,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不来、引来留不住的难题。三是科技创新活力不强。除**集团等大企业外,大多数县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
(三)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深化。一是县域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劳动技能,无法满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后劲不足,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目前县区部分村初步构建了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但大多只是简单的将农民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方式集中至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分红,利益联结层次比较低且缺乏稳定的保障,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与城区仍然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乡镇已建有便民服务中心,但覆盖面不广、功能不健全、数字化水平不高、服务半径较短,没有打通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城乡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农村水、电、路、房、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不高,水、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尚未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三是乡村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民积极性不高。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资金缺口大,**区废弃农宅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县乡村建设突破年行动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艰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在城市务工、居住,“三留守”农户对农宅拆旧建新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高。
(四)营商环境改革需要优化。一是部分改革事项协同性不强。虽然我市多个领域改革成效突出,在全省评价中表现较好,部分改革事项达到了全省最优,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强。比如在“标准地”改革试点中,在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水资源、环境影响、节能等区域评估后定标出让,但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仍需单独评估环境影响、节能等事项,影响企业“拿地即开工”,增加企业前期支出负担。二是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水平不高。“数字政府”带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电子证照应用不足,信息汇聚率不高,共享和调取应用政务信息资源便利度还不够,数据共享应用进展缓慢。三是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时“抓大限小”趋向明显,信贷资金投放过多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授信难度较大,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量比重仅有13%左右,处于全省末尾(临夏、定西等市州普遍在16%-28%之间);地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放款环节增多,授信额度缩减,难以及时有效满足企业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受疫情多发散发和能源、原材料、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总体减弱,投资信心和动能不足,信贷需求减弱,金融机构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值(全省平均值为**%,**市为**%)。
三、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关乎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稳则全市稳、县域活则全市活。在新征程新阶段,必须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扬长补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产业活起来,县域经济才能“火”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必须打头阵。一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结合县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精现代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的发展定位,着力做大特色优势农业、做强现代循环工业、做优全域文化旅游,打造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力争“十四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十位,在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分类评价中同步提升。**区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数字经济、新能源、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主导产业,打造经济强区、服务名区,确保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四位,在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分类评价中取得更好名次。二要延链补链壮大规模。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本着“差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强化县域资源和国有企业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引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向县域延伸,推动关联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县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三要创新模式营销产业。抢抓电商、网红经济等风口,运用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塑造和融入**特色,把比较优势、特色产业、优质产品凝练展示出来、宣传推介出去,讲好**故事,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商流集聚**。利用兰洽会、进博会等省内外展会,开展特色产业专题宣传推介,不断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聚力园区提档升级,建设高质量承载平台。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载体,强县域必须抓园区,必须强化园区的主体地位,让园区这个龙头真正抬起来。一要做强主业。“一园一策”加快培育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园区做精做专、做大做强,培育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经开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新能源电池锂电、化工循环、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智能制造等,推进镍铜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创新聚集核心区建设,打造主导产业鲜明、集聚效应突出、创新体系完备的千亿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煤化工、硫磷化工及高品质肥料、氟化工、氯碱化工、冶金铸造、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高端绿色百亿化工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基降解材料、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设施设备智能制造、综合物流等产业,全力推进园区进位提升,打造百亿园区;**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重点发展与**经开区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锂电、智能制造、储能系统相配套产业,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新材料加工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二要激活主体。持续优化“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全面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园的投资运营。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物流、科技、生活服务配套条件,强化园区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完善污水、垃圾、固废处置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展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幅提升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优质要素聚集的园区发展格局。三要提高能级。深化拓展***镇“区政合一”模式,积极推动在**工业园、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推广。强化园区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推动**经开区和**民营经济产业园一体融合发展、**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与**经开区协同互补发展、**工业园与***工业园组团联动发展,做强主业、提升能级。加强与山东、天津、福建、广西、内蒙等省市合作,开展“区区合作”,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引导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向园区集中,发展“飞地经济”。
(三)聚力精准招商引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必须打开门、走出去、引进来。一要精准招商强链条。持续深化市企联合招商,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突出小分队招商,利用节会招商,实施以商招商,推行网络招商,创新PPP招商、牌照招商等模式,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县重点围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区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瞄准资源综合利用、菜草畜等特色主导产业,系统谋划布局产业链,明确拟招商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性企业,精准引进一批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固废综合利用、高原夏菜、乳制品等上下游精深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提升。二要精心服务抓落地。健全完善全程服务机制,落实好清单管理、领导包抓和服务专员工作制,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及时掌握从项目立项(核准、备案)到开工、投产等全过程进展情况,主动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妈妈式”服务,加快推动招商项目尽早落地建设。对投产项目,积极协调原材料保障、开拓市场等工作,推动项目尽快满负荷运行;对在建项目,进一步强化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确保项目有序快速推进;对拟建项目,加快项目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三要精细承接促协同。实施承接产业转移招商突破行动,建立与中东部地区和中央企业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大力引进中东部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协同互补发展。深化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推动在能源开发布局、产业转移承接等方面协同融合发展,打造河西走廊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四)聚力实施强科技行动,提升创新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占得先机、取得优势、赢得未来。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引才和引技引智相结合,组建多学科创新团队,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本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健全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机制,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拓宽科技人才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享受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选贤任能的良好氛围。二要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深入推进厅市会商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入融合。深化市企科技合作,发挥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孵化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努力在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体量。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企业和市场精准对接,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加速转移转化。深入实施专利导航、重要专利转化及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专利成果在企业转化运用。深化区域创新合作,联手省内外成果交易平台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络联通,建立合作对接平台,打造省市创新成果对接服务和交易市场,促进省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来金转移转化。
(五)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共同繁荣。没有城乡融合发展,就无法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处理好县城与乡镇、乡镇与农村的关系,更好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整体提升县域发展水平。一要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立足县区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柔性引才,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发挥企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作用,聚焦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残疾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县城人力资源供给。二要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保障政策,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就近落户,提高城区人口集聚能力。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城镇医疗教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城商贸设施改造提升,支持乡镇商贸设施共建共用,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业网点。到2025年,**县建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示范区,**区打造成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三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振兴支撑乡村振兴,以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巩固扶贫产业薄弱环节,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推广“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等行动和兴业带富、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等工程,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
(六)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发展高地。营商环境是软实力的体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一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2.0升级行动,大力推进审批制度“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改革,力求做到“时限极短、事项极少、流程极简、效果极好”。深化园区“区域评估”和“标准地”改革,有力激发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活力,实现项目审批再提速。全方位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机制,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不来即享”向更多领域延伸。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力打造“诚信**”。二要着力**融资难题。结合县域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培育,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包装一批支撑县城发展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争取国家、省上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充分运用“债贷结合”等途径,做好项目后续配套融资。完成融资平台整合,推行县域内整合或“以市带县”模式,加快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平台公司市场化债券融资规模,支持县域园区和产业发展。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开展民营企业“扶小创优”培育行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政银担”“助保贷”“互助贷”“信易贷”“税务贷”“供应链金融”,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
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篇2
虽然近年来我县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提升“2+4”产业链为抓手,以市企融合一体为基础,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全面优化县域经济布局,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建机制,工作合力不断凝聚。高规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印发实施《**市强县域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县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同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全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二)兴产业,发展动力加速集聚。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确定并大力培育提升“2+4”产业链,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为方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产业,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消费服务升级,建设经济强区、服务名区,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称号,综合排名第5位;**县突出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致力县域经济特色化,大力发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增效提质,努力建设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列入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55位。
(三)抓项目,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标准谋划包装项目、高速度推进项目建设、高水平服务项目落地,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研究制定重大建设、重点投资、重大前期、“2+4”产业链、招商引资等5个项目清单,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专员台账,确定服务专员、联络员,实行市级领导包抓,对项目全过程跟踪、督导、协调和服务,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省、市列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355个重点投资项目开复工率98.3%。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补链、增链、强链招商行动,召开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暨项目签约大会,签约产业链延链补链重点项目44项,签约金额456.8亿元;组成招商分队赴上海、河南、山东、北京等地精准招商,邀请宁德时代、龙蟒佰利联、晶科能源、安徽汉星、新洋丰等100多家企业来*考察,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新能源电子铜箔、锂离子储能电池、六氟磷酸锂、新型作物专用肥等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四)强“龙头”,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围绕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出实招、用实劲,推动园区转向“高”、转向“特”、转向“融”、转向“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总投资7亿元的**经开区园区道路、供气供暖等基础配套项目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投入使用,二期、三期有序进行,“七通一平”目标初步实现,“标准地”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累计出让“标准地”15宗1527.6亩,实现“拿地即开工”,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工业园大力实施提质扩容行动,加快完善拓展区基础条件,不断壮大化工循环产业规模,氨碱源合成氨联碱装置搬迁升级改造、联凯2.75万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蜂桐生物王浆酸产业化、绿澳化工3800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加快实施;**工业园着力实施提档进位行动,引进**莫高、**元生农牧、**丝路之光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农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莫高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泰源4000吨设施农业新型材料、**丝路之光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促融合,发展底蕴不断厚植。坚持把城乡融合一体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坚持外增“颜值”、内练“气质”,持续夯基础、补短板,高质量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高标准优化城市治理,高水平推动改善民生,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首家城乡学校共同体揭牌成立,城乡公交一体化上线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启动实施,3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加快建设,城市更新补短板PPP项目、城市供水改扩建、市政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县聚焦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持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教育“五好工程”“健康**”建设,**县安全供水提升改造工程、职专理实虚一体化实训楼、农村互助老人幸福园等项目有序推进,27个示范村和42个沿路沿线村庄提升改造项目全部开工,村庄环境初步实现“两净一亮”(路净、院净、观瞻敞亮)目标,**县***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六)优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服务和政务服务“好差评”,精准灵活扁平化管理,容缺办理开工手续,行政许可事项精简10%以上,“好差评”线上线下好评率达99%以上,“数字政府”正式上线运行,“统一上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全面推行,“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环保和安全)”成为各级干部服务企业的共识和自觉,全社会重商、亲商、安商的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评价全省排名第三。优化“政银企担”协调对接机制,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前三季度分别以“突出效益,为全市经济做贡献”、“突出协同,促进产业链发展”和“突出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召开政企沟通交流座谈会暨“政银企担”融资对接会,表彰奖励优秀企业家34名、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签约金额73.84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依然不高。县区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数量不足、规模不大,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不够,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对绿色转型发展支撑不够。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县区服务业中传统商贸业占比高,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聚集效应不强,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规模有限,与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有明显差距。三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优质牧草、生鲜乳精深加工拓展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促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农民在产业链获得的收益还不明显。四是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有短板,用电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园区间产业布局同质化竞争明显,产业链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园区竞争优势不够突出。
(二)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近年来,受减税降费政策、疫情防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区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源培植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2022年,**区和**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4.85亿元和3.41亿元,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到14.93亿元和21.56亿元。市、县(区)级财政只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用于安排项目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一些急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二是人才流失比例大。受环境、待遇等因素影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金率低,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不来、引来留不住的难题。三是科技创新活力不强。除**集团等大企业外,大多数县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
(三)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深化。一是县域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劳动技能,无法满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后劲不足,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目前县区部分村初步构建了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但大多只是简单的将农民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方式集中至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分红,利益联结层次比较低且缺乏稳定的保障,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与城区仍然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乡镇已建有便民服务中心,但覆盖面不广、功能不健全、数字化水平不高、服务半径较短,没有打通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城乡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农村水、电、路、房、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不高,水、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尚未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三是乡村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民积极性不高。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资金缺口大,**区废弃农宅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县乡村建设突破年行动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艰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在城市务工、居住,“三留守”农户对农宅拆旧建新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高。
(四)营商环境改革需要优化。一是部分改革事项协同性不强。虽然我市多个领域改革成效突出,在全省评价中表现较好,部分改革事项达到了全省最优,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强。比如在“标准地”改革试点中,在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水资源、环境影响、节能等区域评估后定标出让,但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仍需单独评估环境影响、节能等事项,影响企业“拿地即开工”,增加企业前期支出负担。二是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水平不高。“数字政府”带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电子证照应用不足,信息汇聚率不高,共享和调取应用政务信息资源便利度还不够,数据共享应用进展缓慢。三是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时“抓大限小”趋向明显,信贷资金投放过多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授信难度较大,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量比重仅有13%左右,处于全省末尾(临夏、定西等市州普遍在16%-28%之间);地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放款环节增多,授信额度缩减,难以及时有效满足企业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受疫情多发散发和能源、原材料、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总体减弱,投资信心和动能不足,信贷需求减弱,金融机构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值(全省平均值为102.3%,**市为79.5%)。
三、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关乎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稳则全市稳、县域活则全市活。在新征程新阶段,必须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扬长补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产业活起来,县域经济才能“火”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必须打头阵。一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结合县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精现代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的发展定位,着力做大特色优势农业、做强现代循环工业、做优全域文化旅游,打造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力争“十四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十位,在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分类评价中同步提升。**区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数字经济、新能源、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主导产业,打造经济强区、服务名区,确保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四位,在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分类评价中取得更好名次。二要延链补链壮大规模。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本着“差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强化县域资源和国有企业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引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向县域延伸,推动关联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县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三要创新模式营销产业。抢抓电商、网红经济等风口,运用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塑造和融入**特色,把比较优势、特色产业、优质产品凝练展示出来、宣传推介出去,讲好**故事,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商流集聚**。利用兰洽会、进博会等省内外展会,开展特色产业专题宣传推介,不断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聚力园区提档升级,建设高质量承载平台。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载体,强县域必须抓园区,必须强化园区的主体地位,让园区这个龙头真正抬起来。一要做强主业。“一园一策”加快培育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园区做精做专、做大做强,培育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经开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新能源电池锂电、化工循环、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智能制造等,推进镍铜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创新聚集核心区建设,打造主导产业鲜明、集聚效应突出、创新体系完备的千亿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煤化工、硫磷化工及高品质肥料、氟化工、氯碱化工、冶金铸造、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高端绿色百亿化工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基降解材料、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设施设备智能制造、综合物流等产业,全力推进园区进位提升,打造百亿园区;**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重点发展与**经开区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锂电、智能制造、储能系统相配套产业,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新材料加工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二要激活主体。持续优化“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全面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园的投资运营。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物流、科技、生活服务配套条件,强化园区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完善污水、垃圾、固废处置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展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幅提升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优质要素聚集的园区发展格局。三要提高能级。深化拓展***镇“区政合一”模式,积极推动在**工业园、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推广。强化园区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推动**经开区和**民营经济产业园一体融合发展、**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与**经开区协同互补发展、**工业园与***工业园组团联动发展,做强主业、提升能级。加强与山东、天津、福建、广西、内蒙等省市合作,开展“区区合作”,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引导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向园区集中,发展“飞地经济”。
(三)聚力精准招商引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必须打开门、走出去、引进来。一要精准招商强链条。持续深化市企联合招商,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突出小分队招商,利用节会招商,实施以商招商,推行网络招商,创新PPP招商、牌照招商等模式,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县重点围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区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瞄准资源综合利用、菜草畜等特色主导产业,系统谋划布局产业链,明确拟招商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性企业,精准引进一批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固废综合利用、高原夏菜、乳制品等上下游精深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提升。二要精心服务抓落地。健全完善全程服务机制,落实好清单管理、领导包抓和服务专员工作制,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及时掌握从项目立项(核准、备案)到开工、投产等全过程进展情况,主动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妈妈式”服务,加快推动招商项目尽早落地建设。对投产项目,积极协调原材料保障、开拓市场等工作,推动项目尽快满负荷运行;对在建项目,进一步强化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确保项目有序快速推进;对拟建项目,加快项目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三要精细承接促协同。实施承接产业转移招商突破行动,建立与中东部地区和中央企业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大力引进中东部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协同互补发展。深化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推动在能源开发布局、产业转移承接等方面协同融合发展,打造河西走廊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四)聚力实施强科技行动,提升创新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占得先机、取得优势、赢得未来。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引才和引技引智相结合,组建多学科创新团队,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本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健全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机制,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拓宽科技人才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享受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选贤任能的良好氛围。二要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深入推进厅市会商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入融合。深化市企科技合作,发挥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孵化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努力在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体量。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企业和市场精准对接,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加速转移转化。深入实施专利导航、重要专利转化及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专利成果在企业转化运用。深化区域创新合作,联手省内外成果交易平台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络联通,建立合作对接平台,打造省市创新成果对接服务和交易市场,促进省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来金转移转化。
(五)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共同繁荣。没有城乡融合发展,就无法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处理好县城与乡镇、乡镇与农村的关系,更好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整体提升县域发展水平。一要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立足县区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柔性引才,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发挥企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作用,聚焦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残疾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县城人力资源供给。二要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保障政策,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就近落户,提高城区人口集聚能力。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城镇医疗教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城商贸设施改造提升,支持乡镇商贸设施共建共用,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业网点。到2025年,**县建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示范区,**区打造成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三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振兴支撑乡村振兴,以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巩固扶贫产业薄弱环节,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推广“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等行动和兴业带富、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等工程,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
(六)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发展高地。营商环境是软实力的体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一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2.0升级行动,大力推进审批制度“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改革,力求做到“时限极短、事项极少、流程极简、效果极好”。深化园区“区域评估”和“标准地”改革,有力激发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活力,实现项目审批再提速。全方位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机制,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不来即享”向更多领域延伸。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力打造“诚信**”。二要着力**融资难题。结合县域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培育,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包装一批支撑县城发展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争取国家、省上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充分运用“债贷结合”等途径,做好项目后续配套融资。完成融资平台整合,推行县域内整合或“以市带县”模式,加快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平台公司市场化债券融资规模,支持县域园区和产业发展。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开展民营企业“扶小创优”培育行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政银担”“助保贷”“互助贷”“信易贷”“税务贷”“供应链金融”,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
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篇3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提升“2+4”产业链为抓手,以市企融合一体为基础,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全面优化县域经济布局,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建机制,工作合力不断凝聚。高规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印发实施《**市强县域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县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同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全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二)兴产业,发展动力加速集聚。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确定并大力培育提升“2+4”产业链,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为方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产业,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消费服务升级,建设经济强区、服务名区,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称号,综合排名第5位;**县突出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致力县域经济特色化,大力发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增效提质,努力建设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列入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55位。
(三)抓项目,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标准谋划包装项目、高速度推进项目建设、高水平服务项目落地,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研究制定重大建设、重点投资、重大前期、“2+4”产业链、招商引资等5个项目清单,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专员台账,确定服务专员、联络员,实行市级领导包抓,对项目全过程跟踪、督导、协调和服务,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省、市列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355个重点投资项目开复工率98.3%。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补链、增链、强链招商行动,召开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暨项目签约大会,签约产业链延链补链重点项目44项,签约金额456.8亿元;组成招商分队赴上海、河南、山东、北京等地精准招商,邀请宁德时代、龙蟒佰利联、晶科能源、安徽汉星、新洋丰等100多家企业来*考察,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新能源电子铜箔、锂离子储能电池、六氟磷酸锂、新型作物专用肥等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四)强“龙头”,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围绕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出实招、用实劲,推动园区转向“高”、转向“特”、转向“融”、转向“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总投资7亿元的**经开区园区道路、供气供暖等基础配套项目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投入使用,二期、三期有序进行,“七通一平”目标初步实现,“标准地”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累计出让“标准地”15宗**亩,实现“拿地即开工”,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工业园大力实施提质扩容行动,加快完善拓展区基础条件,不断壮大化工循环产业规模,氨碱源合成氨联碱装置搬迁升级改造、联凯**万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蜂桐生物王浆酸产业化、绿澳化工**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加快实施;**工业园着力实施提档进位行动,引进**莫高、**元生农牧、**丝路之光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农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莫高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泰源**吨设施农业新型材料、**丝路之光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促融合,发展底蕴不断厚植。坚持把城乡融合一体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坚持外增“颜值”、内练“气质”,持续夯基础、补短板,高质量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高标准优化城市治理,高水平推动改善民生,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首家城乡学校共同体揭牌成立,城乡公交一体化上线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启动实施,3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加快建设,城市更新补短板PPP项目、城市供水改扩建、市政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县聚焦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持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教育“五好工程”“健康**”建设,**县安全供水提升改造工程、职专理实虚一体化实训楼、农村互助老人幸福园等项目有序推进,**个示范村和**个沿路沿线村庄提升改造项目全部开工,村庄环境初步实现“两净一亮”(路净、院净、观瞻敞亮)目标,**县***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六)优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服务和政务服务“好差评”,精准灵活扁平化管理,容缺办理开工手续,行政许可事项精简10%以上,“好差评”线上线下好评率达99%以上,“数字政府”正式上线运行,“统一上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全面推行,“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环保和安全)”成为各级干部服务企业的共识和自觉,全社会重商、亲商、安商的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评价全省排名第三。优化“政银企担”协调对接机制,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前三季度分别以“突出效益,为全市经济做贡献”、“突出协同,促进产业链发展”和“突出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召开政企沟通交流座谈会暨“政银企担”融资对接会,表彰奖励优秀企业家**名、银行业金融机构**家,签约金额**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依然不高。县区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数量不足、规模不大,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不够,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对绿色转型发展支撑不够。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县区服务业中传统商贸业占比高,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聚集效应不强,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规模有限,与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有明显差距。三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优质牧草、生鲜乳精深加工拓展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促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农民在产业链获得的收益还不明显。四是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有短板,用电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园区间产业布局同质化竞争明显,产业链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园区竞争优势不够突出。
(二)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近年来,受减税降费政策、疫情防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区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源培植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2022年,**区和**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亿元和**亿元,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市、县(区)级财政只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用于安排项目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一些急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二是人才流失比例大。受环境、待遇等因素影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金率低,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不来、引来留不住的难题。三是科技创新活力不强。除**集团等大企业外,大多数县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
(三)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深化。一是县域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劳动技能,无法满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后劲不足,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目前县区部分村初步构建了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但大多只是简单的将农民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方式集中至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分红,利益联结层次比较低且缺乏稳定的保障,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与城区仍然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乡镇已建有便民服务中心,但覆盖面不广、功能不健全、数字化水平不高、服务半径较短,没有打通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城乡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农村水、电、路、房、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不高,水、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尚未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三是乡村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民积极性不高。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资金缺口大,**区废弃农宅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县乡村建设突破年行动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艰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在城市务工、居住,“三留守”农户对农宅拆旧建新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高。
(四)营商环境改革需要优化。一是部分改革事项协同性不强。虽然我市多个领域改革成效突出,在全省评价中表现较好,部分改革事项达到了全省最优,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强。比如在“标准地”改革试点中,在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水资源、环境影响、节能等区域评估后定标出让,但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仍需单独评估环境影响、节能等事项,影响企业“拿地即开工”,增加企业前期支出负担。二是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水平不高。“数字政府”带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电子证照应用不足,信息汇聚率不高,共享和调取应用政务信息资源便利度还不够,数据共享应用进展缓慢。三是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时“抓大限小”趋向明显,信贷资金投放过多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授信难度较大,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量比重仅有13%左右,处于全省末尾(临夏、定西等市州普遍在16%-28%之间);地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放款环节增多,授信额度缩减,难以及时有效满足企业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受疫情多发散发和能源、原材料、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总体减弱,投资信心和动能不足,信贷需求减弱,金融机构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值(全省平均值为**%,**市为**%)。
三、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关乎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稳则全市稳、县域活则全市活。在新征程新阶段,必须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扬长补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产业活起来,县域经济才能“火”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必须打头阵。一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结合县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精现代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的发展定位,着力做大特色优势农业、做强现代循环工业、做优全域文化旅游,打造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力争“十四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十位,在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分类评价中同步提升。**区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数字经济、新能源、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主导产业,打造经济强区、服务名区,确保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四位,在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分类评价中取得更好名次。二要延链补链壮大规模。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本着“差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强化县域资源和国有企业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引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向县域延伸,推动关联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县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三要创新模式营销产业。抢抓电商、网红经济等风口,运用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塑造和融入**特色,把比较优势、特色产业、优质产品凝练展示出来、宣传推介出去,讲好**故事,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商流集聚**。利用兰洽会、进博会等省内外展会,开展特色产业专题宣传推介,不断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聚力园区提档升级,建设高质量承载平台。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载体,强县域必须抓园区,必须强化园区的主体地位,让园区这个龙头真正抬起来。一要做强主业。“一园一策”加快培育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园区做精做专、做大做强,培育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经开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新能源电池锂电、化工循环、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智能制造等,推进镍铜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创新聚集核心区建设,打造主导产业鲜明、集聚效应突出、创新体系完备的千亿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煤化工、硫磷化工及高品质肥料、氟化工、氯碱化工、冶金铸造、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高端绿色百亿化工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基降解材料、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设施设备智能制造、综合物流等产业,全力推进园区进位提升,打造百亿园区;**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重点发展与**经开区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锂电、智能制造、储能系统相配套产业,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新材料加工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二要激活主体。持续优化“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全面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园的投资运营。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物流、科技、生活服务配套条件,强化园区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完善污水、垃圾、固废处置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展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幅提升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优质要素聚集的园区发展格局。三要提高能级。深化拓展***镇“区政合一”模式,积极推动在**工业园、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推广。强化园区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推动**经开区和**民营经济产业园一体融合发展、**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与**经开区协同互补发展、**工业园与***工业园组团联动发展,做强主业、提升能级。加强与山东、天津、福建、广西、内蒙等省市合作,开展“区区合作”,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引导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向园区集中,发展“飞地经济”。
(三)聚力精准招商引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必须打开门、走出去、引进来。一要精准招商强链条。持续深化市企联合招商,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突出小分队招商,利用节会招商,实施以商招商,推行网络招商,创新PPP招商、牌照招商等模式,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县重点围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区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瞄准资源综合利用、菜草畜等特色主导产业,系统谋划布局产业链,明确拟招商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性企业,精准引进一批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固废综合利用、高原夏菜、乳制品等上下游精深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提升。二要精心服务抓落地。健全完善全程服务机制,落实好清单管理、领导包抓和服务专员工作制,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及时掌握从项目立项(核准、备案)到开工、投产等全过程进展情况,主动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妈妈式”服务,加快推动招商项目尽早落地建设。对投产项目,积极协调原材料保障、开拓市场等工作,推动项目尽快满负荷运行;对在建项目,进一步强化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确保项目有序快速推进;对拟建项目,加快项目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三要精细承接促协同。实施承接产业转移招商突破行动,建立与中东部地区和中央企业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大力引进中东部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协同互补发展。深化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推动在能源开发布局、产业转移承接等方面协同融合发展,打造河西走廊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四)聚力实施强科技行动,提升创新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占得先机、取得优势、赢得未来。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引才和引技引智相结合,组建多学科创新团队,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本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健全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机制,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拓宽科技人才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享受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选贤任能的良好氛围。二要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深入推进厅市会商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入融合。深化市企科技合作,发挥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孵化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努力在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体量。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企业和市场精准对接,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加速转移转化。深入实施专利导航、重要专利转化及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专利成果在企业转化运用。深化区域创新合作,联手省内外成果交易平台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络联通,建立合作对接平台,打造省市创新成果对接服务和交易市场,促进省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来金转移转化。
(五)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共同繁荣。没有城乡融合发展,就无法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处理好县城与乡镇、乡镇与农村的关系,更好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整体提升县域发展水平。一要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立足县区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柔性引才,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发挥企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作用,聚焦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残疾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县城人力资源供给。二要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保障政策,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就近落户,提高城区人口集聚能力。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城镇医疗教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城商贸设施改造提升,支持乡镇商贸设施共建共用,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业网点。到2025年,**县建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示范区,**区打造成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三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振兴支撑乡村振兴,以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巩固扶贫产业薄弱环节,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推广“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等行动和兴业带富、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等工程,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
(六)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发展高地。营商环境是软实力的体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一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2.0升级行动,大力推进审批制度“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改革,力求做到“时限极短、事项极少、流程极简、效果极好”。深化园区“区域评估”和“标准地”改革,有力激发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活力,实现项目审批再提速。全方位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机制,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不来即享”向更多领域延伸。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力打造“诚信**”。二要着力**融资难题。结合县域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培育,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包装一批支撑县城发展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争取国家、省上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充分运用“债贷结合”等途径,做好项目后续配套融资。完成融资平台整合,推行县域内整合或“以市带县”模式,加快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平台公司市场化债券融资规模,支持县域园区和产业发展。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开展民营企业“扶小创优”培育行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政银担”“助保贷”“互助贷”“信易贷”“税务贷”“供应链金融”,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
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篇4
聚力园区提档升级,建设高质量承载平台。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载体,强县域必须抓园区,必须强化园区的主体地位,让园区这个龙头真正抬起来。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的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优质范文,欢迎阅读。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提升“2+4”产业链为抓手,以市企融合一体为基础,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全面优化县域经济布局,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建机制,工作合力不断凝聚。高规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印发实施《**市强县域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县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同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全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二)兴产业,发展动力加速集聚。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确定并大力培育提升“2+4”产业链,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为方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产业,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消费服务升级,建设经济强区、服务名区,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称号,综合排名第5位;**县突出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致力县域经济特色化,大力发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增效提质,努力建设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列入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55位。
(三)抓项目,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标准谋划包装项目、高速度推进项目建设、高水平服务项目落地,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研究制定重大建设、重点投资、重大前期、“2+4”产业链、招商引资等5个项目清单,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专员台账,确定服务专员、联络员,实行市级领导包抓,对项目全过程跟踪、督导、协调和服务,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省、市列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355个重点投资项目开复工率98.3%。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补链、增链、强链招商行动,召开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暨项目签约大会,签约产业链延链补链重点项目44项,签约金额456.8亿元;组成招商分队赴上海、河南、山东、北京等地精准招商,邀请宁德时代、龙蟒佰利联、晶科能源、安徽汉星、新洋丰等100多家企业来*考察,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新能源电子铜箔、锂离子储能电池、六氟磷酸锂、新型作物专用肥等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四)强“龙头”,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围绕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出实招、用实劲,推动园区转向“高”、转向“特”、转向“融”、转向“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总投资7亿元的**经开区园区道路、供气供暖等基础配套项目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投入使用,二期、三期有序进行,“七通一平”目标初步实现,“标准地”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累计出让“标准地”15宗**亩,实现“拿地即开工”,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工业园大力实施提质扩容行动,加快完善拓展区基础条件,不断壮大化工循环产业规模,氨碱源合成氨联碱装置搬迁升级改造、联凯**万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蜂桐生物王浆酸产业化、绿澳化工**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加快实施;**工业园着力实施提档进位行动,引进**莫高、**元生农牧、**丝路之光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农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莫高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泰源**吨设施农业新型材料、**丝路之光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促融合,发展底蕴不断厚植。坚持把城乡融合一体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坚持外增“颜值”、内练“气质”,持续夯基础、补短板,高质量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高标准优化城市治理,高水平推动改善民生,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首家城乡学校共同体揭牌成立,城乡公交一体化上线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启动实施,3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加快建设,城市更新补短板PPP项目、城市供水改扩建、市政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县聚焦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持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教育“五好工程”“健康**”建设,**县安全供水提升改造工程、职专理实虚一体化实训楼、农村互助老人幸福园等项目有序推进,**个示范村和**个沿路沿线村庄提升改造项目全部开工,村庄环境初步实现“两净一亮”(路净、院净、观瞻敞亮)目标,**县***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六)优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服务和政务服务“好差评”,精准灵活扁平化管理,容缺办理开工手续,行政许可事项精简10%以上,“好差评”线上线下好评率达99%以上,“数字政府”正式上线运行,“统一上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全面推行,“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环保和安全)”成为各级干部服务企业的共识和自觉,全社会重商、亲商、安商的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评价全省排名第三。优化“政银企担”协调对接机制,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前三季度分别以“突出效益,为全市经济做贡献”、“突出协同,促进产业链发展”和“突出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召开政企沟通交流座谈会暨“政银企担”融资对接会,表彰奖励优秀企业家**名、银行业金融机构**家,签约金额**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依然不高。县区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数量不足、规模不大,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不够,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对绿色转型发展支撑不够。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县区服务业中传统商贸业占比高,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聚集效应不强,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规模有限,与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有明显差距。三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优质牧草、生鲜乳精深加工拓展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促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农民在产业链获得的收益还不明显。四是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有短板,用电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园区间产业布局同质化竞争明显,产业链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园区竞争优势不够突出。
(二)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近年来,受减税降费政策、疫情防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区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源培植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2022年,**区和**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亿元和**亿元,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市、县(区)级财政只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用于安排项目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一些急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二是人才流失比例大。受环境、待遇等因素影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金率低,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不来、引来留不住的难题。三是科技创新活力不强。除**集团等大企业外,大多数县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
(三)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深化。一是县域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劳动技能,无法满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后劲不足,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目前县区部分村初步构建了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但大多只是简单的将农民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方式集中至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分红,利益联结层次比较低且缺乏稳定的保障,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与城区仍然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乡镇已建有便民服务中心,但覆盖面不广、功能不健全、数字化水平不高、服务半径较短,没有打通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城乡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农村水、电、路、房、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不高,水、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尚未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三是乡村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民积极性不高。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资金缺口大,**区废弃农宅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县乡村建设突破年行动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艰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在城市务工、居住,“三留守”农户对农宅拆旧建新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高。
(四)营商环境改革需要优化。一是部分改革事项协同性不强。虽然我市多个领域改革成效突出,在全省评价中表现较好,部分改革事项达到了全省最优,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强。比如在“标准地”改革试点中,在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水资源、环境影响、节能等区域评估后定标出让,但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仍需单独评估环境影响、节能等事项,影响企业“拿地即开工”,增加企业前期支出负担。二是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水平不高。“数字政府”带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电子证照应用不足,信息汇聚率不高,共享和调取应用政务信息资源便利度还不够,数据共享应用进展缓慢。三是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时“抓大限小”趋向明显,信贷资金投放过多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授信难度较大,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量比重仅有13%左右,处于全省末尾(临夏、定西等市州普遍在16%-28%之间);地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放款环节增多,授信额度缩减,难以及时有效满足企业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受疫情多发散发和能源、原材料、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总体减弱,投资信心和动能不足,信贷需求减弱,金融机构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值(全省平均值为**%,**市为**%)。
三、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关乎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稳则全市稳、县域活则全市活。在新征程新阶段,必须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扬长补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产业活起来,县域经济才能“火”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必须打头阵。一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结合县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精现代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的发展定位,着力做大特色优势农业、做强现代循环工业、做优全域文化旅游,打造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力争“十四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十位,在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分类评价中同步提升。**区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数字经济、新能源、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主导产业,打造经济强区、服务名区,确保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四位,在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分类评价中取得更好名次。二要延链补链壮大规模。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本着“差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强化县域资源和国有企业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引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向县域延伸,推动关联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县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三要创新模式营销产业。抢抓电商、网红经济等风口,运用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塑造和融入**特色,把比较优势、特色产业、优质产品凝练展示出来、宣传推介出去,讲好**故事,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商流集聚**。利用兰洽会、进博会等省内外展会,开展特色产业专题宣传推介,不断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聚力园区提档升级,建设高质量承载平台。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载体,强县域必须抓园区,必须强化园区的主体地位,让园区这个龙头真正抬起来。一要做强主业。“一园一策”加快培育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园区做精做专、做大做强,培育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经开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新能源电池锂电、化工循环、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智能制造等,推进镍铜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创新聚集核心区建设,打造主导产业鲜明、集聚效应突出、创新体系完备的千亿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煤化工、硫磷化工及高品质肥料、氟化工、氯碱化工、冶金铸造、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高端绿色百亿化工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基降解材料、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设施设备智能制造、综合物流等产业,全力推进园区进位提升,打造百亿园区;**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重点发展与**经开区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锂电、智能制造、储能系统相配套产业,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新材料加工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二要激活主体。持续优化“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全面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园的投资运营。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物流、科技、生活服务配套条件,强化园区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完善污水、垃圾、固废处置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展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幅提升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优质要素聚集的园区发展格局。三要提高能级。深化拓展***镇“区政合一”模式,积极推动在**工业园、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推广。强化园区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推动**经开区和**民营经济产业园一体融合发展、**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与**经开区协同互补发展、**工业园与***工业园组团联动发展,做强主业、提升能级。加强与山东、天津、福建、广西、内蒙等省市合作,开展“区区合作”,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引导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向园区集中,发展“飞地经济”。
(三)聚力精准招商引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必须打开门、走出去、引进来。一要精准招商强链条。持续深化市企联合招商,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突出小分队招商,利用节会招商,实施以商招商,推行网络招商,创新PPP招商、牌照招商等模式,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县重点围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区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瞄准资源综合利用、菜草畜等特色主导产业,系统谋划布局产业链,明确拟招商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性企业,精准引进一批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固废综合利用、高原夏菜、乳制品等上下游精深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提升。二要精心服务抓落地。健全完善全程服务机制,落实好清单管理、领导包抓和服务专员工作制,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及时掌握从项目立项(核准、备案)到开工、投产等全过程进展情况,主动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妈妈式”服务,加快推动招商项目尽早落地建设。对投产项目,积极协调原材料保障、开拓市场等工作,推动项目尽快满负荷运行;对在建项目,进一步强化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确保项目有序快速推进;对拟建项目,加快项目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三要精细承接促协同。实施承接产业转移招商突破行动,建立与中东部地区和中央企业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大力引进中东部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协同互补发展。深化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推动在能源开发布局、产业转移承接等方面协同融合发展,打造河西走廊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四)聚力实施强科技行动,提升创新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占得先机、取得优势、赢得未来。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引才和引技引智相结合,组建多学科创新团队,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本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健全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机制,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拓宽科技人才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享受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选贤任能的良好氛围。二要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深入推进厅市会商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入融合。深化市企科技合作,发挥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孵化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努力在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体量。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企业和市场精准对接,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加速转移转化。深入实施专利导航、重要专利转化及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专利成果在企业转化运用。深化区域创新合作,联手省内外成果交易平台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络联通,建立合作对接平台,打造省市创新成果对接服务和交易市场,促进省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来金转移转化。
(五)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共同繁荣。没有城乡融合发展,就无法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处理好县城与乡镇、乡镇与农村的关系,更好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整体提升县域发展水平。一要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立足县区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柔性引才,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发挥企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作用,聚焦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残疾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县城人力资源供给。二要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保障政策,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就近落户,提高城区人口集聚能力。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城镇医疗教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城商贸设施改造提升,支持乡镇商贸设施共建共用,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业网点。到2025年,**县建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示范区,**区打造成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三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振兴支撑乡村振兴,以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巩固扶贫产业薄弱环节,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推广“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等行动和兴业带富、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等工程,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
(六)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发展高地。营商环境是软实力的体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一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2.0升级行动,大力推进审批制度“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改革,力求做到“时限极短、事项极少、流程极简、效果极好”。深化园区“区域评估”和“标准地”改革,有力激发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活力,实现项目审批再提速。全方位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机制,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不来即享”向更多领域延伸。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力打造“诚信**”。二要着力**融资难题。结合县域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培育,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包装一批支撑县城发展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争取国家、省上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充分运用“债贷结合”等途径,做好项目后续配套融资。完成融资平台整合,推行县域内整合或“以市带县”模式,加快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平台公司市场化债券融资规模,支持县域园区和产业发展。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开展民营企业“扶小创优”培育行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政银担”“助保贷”“互助贷”“信易贷”“税务贷”“供应链金融”,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
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篇5
聚力园区提档升级,建设高质量承载平台。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载体,强县域必须抓园区,必须强化园区的主体地位,让园区这个龙头真正抬起来。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的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优质范文,欢迎阅读。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提升“2+4”产业链为抓手,以市企融合一体为基础,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全面优化县域经济布局,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建机制,工作合力不断凝聚。高规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印发实施《**市强县域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县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同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全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二)兴产业,发展动力加速集聚。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确定并大力培育提升“2+4”产业链,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为方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产业,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消费服务升级,建设经济强区、服务名区,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称号,综合排名第5位;**县突出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致力县域经济特色化,大力发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增效提质,努力建设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列入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55位。
(三)抓项目,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标准谋划包装项目、高速度推进项目建设、高水平服务项目落地,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研究制定重大建设、重点投资、重大前期、“2+4”产业链、招商引资等5个项目清单,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专员台账,确定服务专员、联络员,实行市级领导包抓,对项目全过程跟踪、督导、协调和服务,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省、市列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355个重点投资项目开复工率98.3%。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补链、增链、强链招商行动,召开新能源电池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暨项目签约大会,签约产业链延链补链重点项目44项,签约金额456.8亿元;组成招商分队赴上海、河南、山东、北京等地精准招商,邀请宁德时代、龙蟒佰利联、晶科能源、安徽汉星、新洋丰等100多家企业来*考察,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新能源电子铜箔、锂离子储能电池、六氟磷酸锂、新型作物专用肥等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四)强“龙头”,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围绕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出实招、用实劲,推动园区转向“高”、转向“特”、转向“融”、转向“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总投资7亿元的**经开区园区道路、供气供暖等基础配套项目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投入使用,二期、三期有序进行,“七通一平”目标初步实现,“标准地”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累计出让“标准地”15宗**亩,实现“拿地即开工”,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工业园大力实施提质扩容行动,加快完善拓展区基础条件,不断壮大化工循环产业规模,氨碱源合成氨联碱装置搬迁升级改造、联凯**万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蜂桐生物王浆酸产业化、绿澳化工**吨精细化工等项目加快实施;**工业园着力实施提档进位行动,引进**莫高、**元生农牧、**丝路之光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农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莫高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泰源**吨设施农业新型材料、**丝路之光牛羊肉精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促融合,发展底蕴不断厚植。坚持把城乡融合一体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坚持外增“颜值”、内练“气质”,持续夯基础、补短板,高质量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高标准优化城市治理,高水平推动改善民生,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首家城乡学校共同体揭牌成立,城乡公交一体化上线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启动实施,3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加快建设,城市更新补短板PPP项目、城市供水改扩建、市政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县聚焦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持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教育“五好工程”“健康**”建设,**县安全供水提升改造工程、职专理实虚一体化实训楼、农村互助老人幸福园等项目有序推进,**个示范村和**个沿路沿线村庄提升改造项目全部开工,村庄环境初步实现“两净一亮”(路净、院净、观瞻敞亮)目标,**县***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六)优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服务和政务服务“好差评”,精准灵活扁平化管理,容缺办理开工手续,行政许可事项精简10%以上,“好差评”线上线下好评率达99%以上,“数字政府”正式上线运行,“统一上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全面推行,“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环保和安全)”成为各级干部服务企业的共识和自觉,全社会重商、亲商、安商的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评价全省排名第三。优化“政银企担”协调对接机制,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前三季度分别以“突出效益,为全市经济做贡献”、“突出协同,促进产业链发展”和“突出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召开政企沟通交流座谈会暨“政银企担”融资对接会,表彰奖励优秀企业家**名、银行业金融机构**家,签约金额**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依然不高。县区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数量不足、规模不大,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不够,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对绿色转型发展支撑不够。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县区服务业中传统商贸业占比高,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聚集效应不强,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规模有限,与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有明显差距。三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优质牧草、生鲜乳精深加工拓展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促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农民在产业链获得的收益还不明显。四是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有短板,用电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园区间产业布局同质化竞争明显,产业链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园区竞争优势不够突出。
(二)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近年来,受减税降费政策、疫情防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区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源培植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2022年,**区和**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亿元和**亿元,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市、县(区)级财政只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用于安排项目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一些急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二是人才流失比例大。受环境、待遇等因素影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金率低,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不来、引来留不住的难题。三是科技创新活力不强。除**集团等大企业外,大多数县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
(三)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深化。一是县域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劳动技能,无法满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后劲不足,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目前县区部分村初步构建了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但大多只是简单的将农民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方式集中至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分红,利益联结层次比较低且缺乏稳定的保障,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与城区仍然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乡镇已建有便民服务中心,但覆盖面不广、功能不健全、数字化水平不高、服务半径较短,没有打通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城乡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农村水、电、路、房、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不高,水、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尚未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三是乡村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民积极性不高。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资金缺口大,**区废弃农宅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县乡村建设突破年行动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艰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在城市务工、居住,“三留守”农户对农宅拆旧建新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高。
(四)营商环境改革需要优化。一是部分改革事项协同性不强。虽然我市多个领域改革成效突出,在全省评价中表现较好,部分改革事项达到了全省最优,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强。比如在“标准地”改革试点中,在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水资源、环境影响、节能等区域评估后定标出让,但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仍需单独评估环境影响、节能等事项,影响企业“拿地即开工”,增加企业前期支出负担。二是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水平不高。“数字政府”带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电子证照应用不足,信息汇聚率不高,共享和调取应用政务信息资源便利度还不够,数据共享应用进展缓慢。三是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时“抓大限小”趋向明显,信贷资金投放过多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授信难度较大,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量比重仅有13%左右,处于全省末尾(临夏、定西等市州普遍在16%-28%之间);地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放款环节增多,授信额度缩减,难以及时有效满足企业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受疫情多发散发和能源、原材料、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总体减弱,投资信心和动能不足,信贷需求减弱,金融机构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值(全省平均值为**%,**市为**%)。
三、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关乎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稳则全市稳、县域活则全市活。在新征程新阶段,必须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扬长补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产业活起来,县域经济才能“火”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必须打头阵。一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结合县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确定的发展类型,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精现代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的发展定位,着力做大特色优势农业、做强现代循环工业、做优全域文化旅游,打造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力争“十四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十位,在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分类评价中同步提升。**区要立足“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数字经济、新能源、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等主导产业,打造经济强区、服务名区,确保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四位,在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分类评价中取得更好名次。二要延链补链壮大规模。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本着“差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强化县域资源和国有企业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引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向县域延伸,推动关联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县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三要创新模式营销产业。抢抓电商、网红经济等风口,运用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塑造和融入**特色,把比较优势、特色产业、优质产品凝练展示出来、宣传推介出去,讲好**故事,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商流集聚**。利用兰洽会、进博会等省内外展会,开展特色产业专题宣传推介,不断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聚力园区提档升级,建设高质量承载平台。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载体,强县域必须抓园区,必须强化园区的主体地位,让园区这个龙头真正抬起来。一要做强主业。“一园一策”加快培育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园区做精做专、做大做强,培育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经开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新能源电池锂电、化工循环、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智能制造等,推进镍铜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创新聚集核心区建设,打造主导产业鲜明、集聚效应突出、创新体系完备的千亿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煤化工、硫磷化工及高品质肥料、氟化工、氯碱化工、冶金铸造、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高端绿色百亿化工园区;**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基降解材料、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设施设备智能制造、综合物流等产业,全力推进园区进位提升,打造百亿园区;**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重点发展与**经开区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锂电、智能制造、储能系统相配套产业,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新材料加工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二要激活主体。持续优化“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全面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园的投资运营。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物流、科技、生活服务配套条件,强化园区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完善污水、垃圾、固废处置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展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幅提升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优质要素聚集的园区发展格局。三要提高能级。深化拓展***镇“区政合一”模式,积极推动在**工业园、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推广。强化园区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推动**经开区和**民营经济产业园一体融合发展、**区中小企业承载园区与**经开区协同互补发展、**工业园与***工业园组团联动发展,做强主业、提升能级。加强与山东、天津、福建、广西、内蒙等省市合作,开展“区区合作”,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引导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向园区集中,发展“飞地经济”。
(三)聚力精准招商引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必须打开门、走出去、引进来。一要精准招商强链条。持续深化市企联合招商,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突出小分队招商,利用节会招商,实施以商招商,推行网络招商,创新PPP招商、牌照招商等模式,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县重点围绕高品质菜草畜、生物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区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瞄准资源综合利用、菜草畜等特色主导产业,系统谋划布局产业链,明确拟招商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性企业,精准引进一批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固废综合利用、高原夏菜、乳制品等上下游精深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提升。二要精心服务抓落地。健全完善全程服务机制,落实好清单管理、领导包抓和服务专员工作制,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及时掌握从项目立项(核准、备案)到开工、投产等全过程进展情况,主动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妈妈式”服务,加快推动招商项目尽早落地建设。对投产项目,积极协调原材料保障、开拓市场等工作,推动项目尽快满负荷运行;对在建项目,进一步强化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确保项目有序快速推进;对拟建项目,加快项目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三要精细承接促协同。实施承接产业转移招商突破行动,建立与中东部地区和中央企业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大力引进中东部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协同互补发展。深化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推动在能源开发布局、产业转移承接等方面协同融合发展,打造河西走廊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四)聚力实施强科技行动,提升创新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占得先机、取得优势、赢得未来。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引才和引技引智相结合,组建多学科创新团队,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本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健全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机制,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拓宽科技人才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享受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选贤任能的良好氛围。二要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深入推进厅市会商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入融合。深化市企科技合作,发挥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孵化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努力在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体量。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企业和市场精准对接,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加速转移转化。深入实施专利导航、重要专利转化及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专利成果在企业转化运用。深化区域创新合作,联手省内外成果交易平台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络联通,建立合作对接平台,打造省市创新成果对接服务和交易市场,促进省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来金转移转化。
(五)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共同繁荣。没有城乡融合发展,就无法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处理好县城与乡镇、乡镇与农村的关系,更好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整体提升县域发展水平。一要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立足县区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柔性引才,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发挥企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作用,聚焦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残疾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县城人力资源供给。二要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保障政策,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就近落户,提高城区人口集聚能力。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城镇医疗教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城商贸设施改造提升,支持乡镇商贸设施共建共用,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业网点。到2025年,**县建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示范区,**区打造成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三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振兴支撑乡村振兴,以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巩固扶贫产业薄弱环节,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推广“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等行动和兴业带富、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等工程,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
(六)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发展高地。营商环境是软实力的体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一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2.0升级行动,大力推进审批制度“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改革,力求做到“时限极短、事项极少、流程极简、效果极好”。深化园区“区域评估”和“标准地”改革,有力激发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活力,实现项目审批再提速。全方位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机制,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不来即享”向更多领域延伸。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力打造“诚信**”。二要着力**融资难题。结合县域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培育,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包装一批支撑县城发展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争取国家、省上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充分运用“债贷结合”等途径,做好项目后续配套融资。完成融资平台整合,推行县域内整合或“以市带县”模式,加快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平台公司市场化债券融资规模,支持县域园区和产业发展。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开展民营企业“扶小创优”培育行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政银担”“助保贷”“互助贷”“信易贷”“税务贷”“供应链金融”,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
推荐访问:高质量 调查研究 县域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关于加快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加强县域经济高质量措施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健康发展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 增强县域经济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热门文章:
- 感恩教育知识讲座学习心得体会3篇2023-12-04
- 感恩演讲稿三分钟四篇4篇2023-12-04
- 标准顶岗实习周记范文合集五篇6篇2023-12-04
- 可借鉴青春无悔演讲稿范文多篇3篇2023-12-04
- 销售员个人年终述职报告汇编3篇2023-12-04
- 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方案范本合集5篇2023-12-04
- 中小学全国交通安全日演讲稿经典3篇2023-12-04
- 2023护士自我鉴定范文六篇6篇2023-12-04
- 毕业自我鉴定100字左右十篇3篇2023-12-04
- 进修自我鉴定范文八篇8篇2023-12-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