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恒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要事迹材料4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08:00:02 来源:网友投稿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要事迹材料4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要事迹材料篇1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与科学成就写满祖国大地。年轻干部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做新时代拓荒农。

  心怀信念,种下梦想的“种子”。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农业报国誓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接下来袁老袁一生践行自己的誓言,用一甲子去寻找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百姓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的“种子”。回望袁老一生,誓言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当前,面对疫情叠加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年轻干部要胸怀报国热情,种下中国梦的“种子”,坚持红心向党,朝着党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心有希冀,不畏艰辛,不再迷惘。用实际行动传递信心与信仰,凝聚奋进的力量,共做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奔跑者、追梦人。

  脚踏实地,耕耘希望的“田野”。“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老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为追寻合适的温度与阳光,袁老就像候鸟追着太阳,从云南到广东,再到海南,重复着一场又一场试验,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当头,甚至是刚刚做完眼疾手术,袁老依旧坚持每天都去试验田里看一圈。时代需要担当,时代呼唤实干,年轻干部不能空怀满腔热血、停留在空谈与喊口号上,要保持初生牛犊不畏虎、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刚毅勇健,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沉下心来实干苦干,干出一番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事业,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要立足本职岗位,高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圆满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在平凡中书写“不平凡”。

  志存高远,追寻丰盛的“收成”。袁老始终以理想主义的精神努力“向前看”,他放弃了本可安享晚年的岁月静好,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一次又一次攀登科技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干了惊天动地的伟业。甚至在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他一心想着奉献,一心扑在事业上,他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年轻干部永远学习的时代先锋、时代榜样,年轻干部要有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决心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不躲闪,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进取之心,不存自满之心,勇敢面对自身短板与不足,从学习中汲取营养,提升能力;保持专注与自律,集中精力专注于目标,保持专注、专心与专一,追求卓越,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以实事实绩与老百姓同舟同济,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大旗的英勇先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要事迹材料篇2

  自己来自一所贫困的乡村,深知读书的不易,学到高中生物学是关于基因的知识,自己特意去阅读了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文章,他从1965年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和助理在夏日暴晒、冬日严寒的实验田地里一待就是6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只是为了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率达到100%的不育水稻来。而此时的袁隆平已是不惑之年,面对各个方面的不理解,支持他走下去的是或许只是希望农民能捧起一碗满满的米饭。

  科研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但苍天不负有心人,袁隆平连夜挤上火车次日凌晨到达海南农场发现的野生雄性不育株使他叩开了杂交稻的大门,在经历上万次的转育后,是啊,我们都没有看错,是上万次,籼型杂交“三系”成功的培育使亩产从300公斤提到了500公斤,当我读到“籼”字的时候还是很佩服老祖宗的造字能力,米山不就是对袁爷爷最好的嘉奖吗?

  如果科研是一座看似高峰,那么袁爷爷便是爬上山顶替无数的农民伯伯们摘下饥饿帽子的那个人,面对“三系法”,一种新型的“二系法”杂交水稻产量增长了5%-10%,之后仍有更高的目标——超级杂交稻,最终农民伯伯从摘下饥饿的帽子到装满了家里的两袋子: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2004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从800公斤到2005年的亩产900公斤,我想,袁爷爷不喜欢他的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这些名字,他更喜欢看到的应该是多少孩子们不再为粮食发愁,袁爷爷也一定想看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时每滴汗水化成一粒粒粮食,相信当看到这里呢,我们眼前一定会浮现出农民伯伯慈祥的笑容吧。

  自己曾在书本上看到了袁隆平手捧稻粒,颗粒饱满,仿佛只要掉一粒,袁爷爷就会心疼很久,在图片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培育一粒稻粒,要下很多的功夫,手捧碗里的饭粒时,当思来之不易。

  当自己酣畅淋漓的读完了袁隆平与他的水稻的故事时,自己特喜欢其中的两句评价:“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读到袁爷爷的故事时,自己总能想起自己爷爷的故事,那一辈人视自己为土地的儿子,他们有和土地一样颜色的皮肤,他们珍爱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粮食,颗颗粒粒的珍惜,那时候自己也明白父亲在和自己讲解袁爷爷故事的时候眼睛里总充满感恩的目光。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要事迹材料篇3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要事迹材料篇4

 

推荐访问:杂交 水稻 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故事

相关文章:

Top